早晨5点30分,在搅拌机里食物轰隆粉碎的声音中,张阿姨开启了忙碌的一天。唤老人醒来、给老人洗漱、量血压、将流食打进老人鼻饲中。
张阿姨是上海市某福利院的护理人员。在这家福利院已经工作五年,负责失能老人的护理工作,这些老人普遍长期卧床,无法自理,有的饭也需要被喂食。五年来,张阿姨经历了许多次的告别,每一次告别她都会失落一阵。
“我真的想为他们再多做点什么。”张阿姨垂着眼说。现在张阿姨负责的老人今年84岁,前几年突发脑梗,从那以后就瘫在了床上,吃喝拉撒都要依靠他人照顾。
“她刚来时虽然没法说话,没法动,但还能通过表情表达感受。以前在这里没法去外头转转,平时除了儿女偶尔来一下,也就我对着她说说话。时间一长,就渐渐“木”了,每天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”
张阿姨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,正在帮老人穿吊衣,把老人从床上移到走廊的落地窗前。
窗外入眼就是棵梧桐树,树枝上正抽着芽,阳光穿过枝桠映在老人眼里,老人目光中也出现了神采。
“现在她开心的,你看她没法说,但和平时呆呆的表情不一样。”张阿姨似乎也被老人情绪感染,笑着说道。”平时每周都会安排她移到走廊这个窗户前坐一会,每到这天,她就特别高兴。”
该福利院在2020年进行了全院升级改造,并且安装了智能天轨,张阿姨就是用天轨把老人从床上移到院里走廊上。除了转运,张阿姨还会定期用天轨辅助老人站立起来,给老人按摩关节、肢体,张阿姨说这是为了避免老人肌肉萎缩,促进血液循环,防止压疮的产生。
“这个东西很好用的,之前要搬运一个老人,没有两三个人根本弄不动,而且搬一下老人,我腰会痛好几天,现在我一个人就能行,腰也不会疼了。”
除了张阿姨,采访人员还看到有其他护工在使用天轨帮助老人进行“步态训练”。
“这些老人是还能动的,但是老人腿疼,不愿意多走,院里就用天轨帮他们在院里走走,锻炼一下腿脚。”另一位正在帮老人进行“步态训练”的护工说。
失能老人的苦痛来源于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,身体可以依赖医疗、药物缓解,而精神上的疲惫却难以舒缓。因此,考虑他们所需,为他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设备与服务,也正是业内正在努力的方向。
智能天轨可以很好的帮助护理人员对失能老人进行转运、康复。
上海市各个养老机构从人文关怀和生理、心理的双重关怀角度出发,综合考虑老人需求,陆陆续续引进了智能天轨设备。相信未来老年护理方式会更加多元化,从人性化角度出发的设备、服务会越来越多,老年人晚年生活终将更加幸福。